1月1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南亚环形俯冲系统超级汇聚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在上海召开启动会议。项目首席科学家李家彪院士、项目建议人徐义刚院士等20余位专家出席,会议讨论了该重大项目及各课题的具体实施方案和航次计划。
“东南亚环形俯冲系统超级汇聚的地球动力学过程”项目共分为4个课题,分别由海洋二所李家彪院士、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黄小龙研究员、中科院南海所林间研究员和南方科技大学陈永顺教授担任课题组长。会议期间,各课题长和业务骨干就课题相关的重要文献综述和工作进展向项目咨询专家和项目首席科学家进行汇报,就下一步重点工作、航次安排和国际合作等展开了讨论交流。专家们明确了东南亚环形俯冲体系俯冲板片的形态和停滞深度、地幔的深部结构、循环物质的来源组成、差异和原因,以及环形俯冲体系中三维动力学演化过程是各课题需要迫切弄清和解决的科学问题。专家一致认为,为了能及时产出成果,项目的航次应在项目的前几年(2019年和2020年)内完成,各课题应在目前与马来西亚、英国、菲律宾、美国、法国国际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国际联合航次、联合野外考察及数据分析处理等多形式的国际合作。
咨询专家们就项目航次、陆地野外考察及国际合作方式等给出具体的意见与建议。由于海上调查航次及陆地野外考察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咨询专家赵越教授建议可充分利用包括基金委和科技部的共享航次增加海上调查的可行性;应增强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联络,以对方需求为前提开展国际合作;在三维动力学模拟过程中,应考虑陆上的运动及变形因素。
项目首席科学家李家彪院士对项目的研究内容、航次安排和国际合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李家彪院士要求各课题组细化观测方案,申请基金委和科技部的开放航次,在地球物理观测与岩石地球化学间实现良好的衔接,为最终的动力学模拟提供可靠的约束,同时加大项目工作的合作范围,可结合项目参与单位已有的相关专项开展联合学术活动,提高效率,扩大交流范围。
通过本次项目启动会,各课题对自己研究重点、外业安排和下一步工作的实施计划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增加了课题组间的交流,为该重大项目后续工作的展开夯实了基础。
“东南亚环形俯冲系统超级汇聚的地球动力学过程”项目共分为4个课题,分别由海洋二所李家彪院士、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黄小龙研究员、中科院南海所林间研究员和南方科技大学陈永顺教授担任课题组长。会议期间,各课题长和业务骨干就课题相关的重要文献综述和工作进展向项目咨询专家和项目首席科学家进行汇报,就下一步重点工作、航次安排和国际合作等展开了讨论交流。专家们明确了东南亚环形俯冲体系俯冲板片的形态和停滞深度、地幔的深部结构、循环物质的来源组成、差异和原因,以及环形俯冲体系中三维动力学演化过程是各课题需要迫切弄清和解决的科学问题。专家一致认为,为了能及时产出成果,项目的航次应在项目的前几年(2019年和2020年)内完成,各课题应在目前与马来西亚、英国、菲律宾、美国、法国国际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国际联合航次、联合野外考察及数据分析处理等多形式的国际合作。
咨询专家们就项目航次、陆地野外考察及国际合作方式等给出具体的意见与建议。由于海上调查航次及陆地野外考察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咨询专家赵越教授建议可充分利用包括基金委和科技部的共享航次增加海上调查的可行性;应增强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联络,以对方需求为前提开展国际合作;在三维动力学模拟过程中,应考虑陆上的运动及变形因素。
项目首席科学家李家彪院士对项目的研究内容、航次安排和国际合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李家彪院士要求各课题组细化观测方案,申请基金委和科技部的开放航次,在地球物理观测与岩石地球化学间实现良好的衔接,为最终的动力学模拟提供可靠的约束,同时加大项目工作的合作范围,可结合项目参与单位已有的相关专项开展联合学术活动,提高效率,扩大交流范围。
通过本次项目启动会,各课题对自己研究重点、外业安排和下一步工作的实施计划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增加了课题组间的交流,为该重大项目后续工作的展开夯实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