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所概况

人才概况

 海洋二所现有专业技术人员4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浙江省特级专家5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8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47人,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形成了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科技人才队伍。       海洋二所拥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7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2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家2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6人       同时,海洋二所承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次;拥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2个;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钱江计划”人才1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35人;国家海洋系统(领域)优秀科技青年6人;科研队伍中涌现出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3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1个。       近年来,海洋二所与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广东海洋大学和浙江海洋学院等高等院校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开展实验室、海洋学科、人才培养共建计划,推行研究生导师互聘制度,通过科研项目合作申请共研机制,共同培养高层次创新性海洋人才,建立特聘机制,从国外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特聘客座教授20余名。       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81年首批批准的理学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海洋二所拥有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遥感、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等20多个学科专业,硕士生导师64人。       有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遥感、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等10多个学科专业依托国内外著名大学、研究所招收博士研究生,在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兼任博导27人。       具有单独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国内外访问学者提供工作和合作研究的平台。

两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
  • 苏纪兰

    苏纪兰   院士

    1935年12月生,湖南人。1957年毕业于台湾大学,1967年获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博士学位。曾任教于美国。1980年起任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教授、教授、所长、名誉所长。曾任中科院地学部副主任、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主席等。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藉院士。 长期致力于物理海洋学环流动力学研究,特别关注中国近海环流及其与黑潮的相互作用。作为中方首席科学家主持中日大规模黑潮合作调查研究(1986-1992),并于90年代与我国台湾海洋学者对南海多次进行海盆尺度的同步合作调查。1991年起与渔业海洋学家共同推动我国海洋生态动力学的发展,并共同主持“渤海生态系统动力学”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1997-2000)。曾担任多项973项目的专家组长;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的科技进步奖;发表论文共100余篇。
  • 陈大可

    陈大可   院士

    1957年生, 湖南人。1989年获纽约州立石溪大学博士学位; 1989-1995年在罗德岛大学和美国宇航局工作; 1995年起在哥伦比亚大学Lamont-Doherty研究所历任研究员、Doherty 高级研究员和Lamont研究教授; 2006年受聘为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物理海洋学基础研究, 在近海、大洋和气候研究领域都有重要建树。发表学术论著和技术报告150余篇, 包括Nature、Science及多个Nature系列刊物的第一和通讯作者文章, 研究成果具有显著的学术影响和应用价值。
           近年来两度担任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多次主持重点基金项目, 并任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 还任职于多个重要国际学术组织和学术期刊, 担任基金委地学部及国际合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主导或参与撰写了多份国家层面的战略研究报告, 为我国物理海洋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实质性贡献。
中国工程院
  • 金翔龙

    金翔龙   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致力于海底调查与研究,是我国海底科学的奠基人之一。率先开展我国渤、黄、东海的地球物理探测,系统研究陆架浅海的构造格局和油气远景,以及冲绳海槽的地壳性质与演化;在南海首次取得深海地壳属性的重要证据,发现含钴型锰结壳和具油气潜力的陆坡盆地。
    在大洋矿产勘探开发方面,为我国获得东太平洋15万平方公里理想矿区和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国际海底先驱投资国的技术答辩中做出关键性的贡献;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大洋多金属矿产资源勘查研究》,为我国进入大洋勘查研究的国际先进行列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浙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生导师,山东理工大学教授、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名誉院长等职。
    所承担的科研项目曾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和科学二等奖各一项,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和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八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光华工程科技奖,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特等奖等。
  • 潘德炉

    潘德炉   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学报》主编、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海洋水色遥感专家组成员,是我国海洋遥感科学技术发展的奠基和开创人。
           在海洋水色遥感大气校正、反演模式和应用技术,以及遥感卫星应用效果模拟仿真理论、系统建立和应用等方面研究中有创造性成就和突出贡献。在国内外发表论文共140余篇。为建立和发展我国海洋水色遥感科学和遥感模拟仿真科学的研究起到了奠基和关键的作用。
           1994年被国家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称号;1997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0年获国家科技部“863”项目重要贡献奖;2002年获国际光学工程学会遥感科学成就奖;2003年因在载人航天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个人)。
            在30多年的科研工作中,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
  • 李家彪

    李家彪   院士

           博士、研究员。浙江省海洋科学院院长。InterRidge(国际洋中脊科学组织)联合主席、ISO/TC8/SC13 Marine Technology(国际标准化组织海洋技术分委会)创始主席。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海底科学与探测工程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次、省部特等奖3次、一等奖8次,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出版专著5部、图集1部、中英文论文集6部,发表论文173篇,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9项,主持国家标准11项。
           先后两度担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多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以及中国大陆架划界和中国大洋中脊国家海洋专项等的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海洋科学评审组组长(2017、2018),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学术委员会海洋领域专门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浙江省特级专家

浙江省特级专家
  • 叶银灿

    叶银灿   

          1943年2月出生,浙江余姚人。研究员,首批浙江省特级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历任国家海洋局海洋工程勘测设计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总工程师等职。先后聘任为浙江省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勘察设计注册海洋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专家组专家、总装军兵种装备部军事973项目专家组专家及10余种学术期刊的编委、理事等。
           长期从事海洋工程地质与工程海洋学研究,是我国海底通信和海上油气工程勘察技术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主持完成中日、环球、中美、亚太等七大国际海底光缆系统(中国海域)和东海春晓气田群外输管道等30余项重大海洋工程的选址和勘察,主编相关国家标准,为我国海洋工程勘察与评价技术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做出重要贡献;主持完成“南沙美济礁工程地质勘察”并编制首幅珊瑚环礁的工程地质分区图,对维护我国南海的国土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在海洋工程环境与安全等领域取得多项具有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撰写的国内首部《中国海洋灾害地质学》专著具有开创性意义,主持完成宁波-舟山深水港域的资源环境调查与开发研究并撰编专著、图集,为该港域的总体规划和长远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 陶春辉

    陶春辉   

       1968年1月出生,浙江德清人,2005年于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国大洋深海勘测技术与深海科学研究开发基地常务副主任,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际大洋中脊科学计划Circum-Antarctic Ridges工作组成员,“十二五”国家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主题专家。
           致力于深海底资源找矿国家专项,在海底硫化物资源找矿模型、技术方法等做出开创性贡献,发现了国际上首个超慢速扩张脊热液活动区,也为我国在三大洋首次发现了海底热液区。提出控制西南印度洋脊热液分布的新机制,揭示了超慢速扩张脊硫化物矿藏前景;组织攻关组建大洋资源立体探测体系,创新建立找矿模型和快速找矿方法, 在我国海底硫化物资源找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获国家及省部奖励9次,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首届曾呈奎海洋科技奖,发表论文(含会议)、论著50篇(部),专利、软件著作权7项。
  • 毛志华

    毛志华   

           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1999年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现任国际海洋水色协调工作组(IOCCG)中国代表,2014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
           主要研究海洋遥感成像机理、大气校正、高光谱遥感、海洋渔业遥感、水色反演、专用软件开发、遥感系统建设等。发展了海洋遥感基础研究理论,出版专著3本,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30多篇,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影响因子5.1,遥感类最高)连续发表了3篇论文。
           发展了我国自主海洋卫星遥感技术,协助潘德炉院士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发展了我国卫星海洋遥感渔业应用技术,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省部级科技奖11次。
  • 吴自银

    吴自银   

     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海底地貌学方向学术带头人

    从事高分辨率海底地貌学研究达24年,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和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等30余项国家级课题,在大陆架划界、海底探测和海底地貌学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形成了包括论文和专利、规范和著作、软件和硬件在内的系统成套成果。开发了我国首套多波束海底地形电子成图系统,合作研制了我国首套全海深多波束测深系统,制定了海底地形地貌调查的国家规范与系列行业标准。突破了海底地形地貌探测、数据处理、特征识别、可视计算等多项关键技术,形成了高分辨率海底地貌学方向的知识产权群。在Geomorphology、 Marine Geology、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等国内外学科主流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主编《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地貌》著作2部,合作出版专著10部;授权国际专利4项、中国专利近30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杰出青年基金
  • 何贤强

    何贤强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7年毕业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海洋、大气辐射传输及海洋水色卫星遥感,2014年入选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现担任IOCCG浑浊二类水体大气校正研究组成员,《海洋学报》(中、英)编委。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863计划项目3项,以及10余项国家专项和省部级项目。以第一作者在《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Biogeosciences》、《Optics Express》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作为第一获奖人分别获得海洋创新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排名4),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 丁巍伟

    丁巍伟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011年获国家海洋局首届“海洋系统先进科技青年”荣誉称号,2012年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2020年入选浙江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研究方向为大陆边缘动力学及海底演化与动力过程。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海洋局极地调查专项和海气专项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在包括《E.P.S.L》、《JGR-Solid Earth》《Tectonophysics》、《Marine Geology》等国际主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近5年第一作者/通讯作者SCI/EI论文23篇,SCI引用1300余次。多次在国际会议做口头报告,担任国际期刊审稿人,并作为Guest Editor主编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2016)、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2018)、Earth-Sciences Review (2020)专辑。学术任职包括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站位评审委员会委员,《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Mar.Geophysical Res.》编委、中国海洋学会理事、浙江省青年高层次人才协会副主席等。
优秀青年基金
  • 何贤强

    何贤强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7年毕业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海洋、大气辐射传输及海洋水色卫星遥感,2014年入选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现担任IOCCG浑浊二类水体大气校正研究组成员,《海洋学报》(中、英)编委。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863计划项目3项,以及10余项国家专项和省部级项目。以第一作者在《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Biogeosciences》、《Optics Express》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作为第一获奖人分别获得海洋创新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排名4),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 吴巧燕

    吴巧燕   

    吴巧燕,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1年获得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本科学历,2007年获得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大气科学系博士学位。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面上、浙江省基金委杰出青年等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长期从事热带海气相互作用研究,在台风增强和尺度变化等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成果,提出了台风增强日变化的机理,最大风速半径快速收缩、台风快速增强以及外围尺度变化相互作用的新机制。相关成果均发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等国际主流期刊。
  • 连涛

    连涛   

    连涛,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海洋学院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热带海气相互作用。

    现担任Journal of Climate期刊副主编,Ocean-Land-Atmospheric Research期刊编辑,《热带海洋学报》副主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浙江省基金委杰出青年等项目7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Journal of Climate等刊物发表SCI论文20余篇。

  • 陈鹏

    陈鹏   

    陈鹏,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本硕博就读于武汉大学,研究方向为海洋激光遥感及主被动遥感。

    现担任国际水色协调组IOCCG初级生产力PP研究组成员,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ISSI海洋激光卫星组织核心成员、国际数字地球协会ISDE中委会数字海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遥感应用协会海岸带遥感分会常务理事,PLOS ONE期刊学术编辑,Remote Sensing期刊客座主编,Frontiers in Remote Sensing期刊客座主编,Remote Sensing期刊咨询委员会成员 ,2023年国际海洋水色科学大会(IOCS)激光分会共同主席 。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以及其他项目合计近20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IEEE TGRS、Optics Express等国外SCI期刊上发表论文近30篇,出版专著1部。获海洋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排名7)。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创新领军人才
  • 陶春辉

    陶春辉   

       1968年1月出生,浙江德清人,2005年于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国大洋深海勘测技术与深海科学研究开发基地常务副主任,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际大洋中脊科学计划Circum-Antarctic Ridges工作组成员,“十二五”国家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主题专家。
           致力于深海底资源找矿国家专项,在海底硫化物资源找矿模型、技术方法等做出开创性贡献,发现了国际上首个超慢速扩张脊热液活动区,也为我国在三大洋首次发现了海底热液区。提出控制西南印度洋脊热液分布的新机制,揭示了超慢速扩张脊硫化物矿藏前景;组织攻关组建大洋资源立体探测体系,创新建立找矿模型和快速找矿方法, 在我国海底硫化物资源找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获国家及省部奖励9次,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首届曾呈奎海洋科技奖,发表论文(含会议)、论著50篇(部),专利、软件著作权7项。
  • 毛志华

    毛志华   

           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1999年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现任国际海洋水色协调工作组(IOCCG)中国代表,2014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
           主要研究海洋遥感成像机理、大气校正、高光谱遥感、海洋渔业遥感、水色反演、专用软件开发、遥感系统建设等。发展了海洋遥感基础研究理论,出版专著3本,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30多篇,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影响因子5.1,遥感类最高)连续发表了3篇论文。
           发展了我国自主海洋卫星遥感技术,协助潘德炉院士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发展了我国卫星海洋遥感渔业应用技术,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省部级科技奖11次。
  • 何贤强

    何贤强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7年毕业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海洋、大气辐射传输及海洋水色卫星遥感,2014年入选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现担任IOCCG浑浊二类水体大气校正研究组成员,《海洋学报》(中、英)编委。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863计划项目3项,以及10余项国家专项和省部级项目。以第一作者在《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Biogeosciences》、《Optics Express》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作为第一获奖人分别获得海洋创新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排名4),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 方银霞

    方银霞   

         1970年11月出生,浙江淳安人,2003年于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
           致力于大陆边缘演化与大陆架划界研究,先后参与两期边缘海973项目、技术负责两期海洋公益性行业专项项目、主持国家重大研发专项项目等系列国家级重大科研任务,作为技术骨干全程参与我国东海划界案的研究、编制和陈述答辩工作,为形成我国东海划界案初步信息、东海划界案申报材料以及划界案在联合国的陈述报告和技术答辩做出重要贡献;积极推动构建包括行业标准和支撑系统在内的大陆架划界技术和应用综合体系,并成功应用于对非洲沿海国的大陆架调查合作中,通过海洋科技交流与合作助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
           201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六),获浙江省省部属企业能工巧匠荣誉称号、全国五一巾帼奖章等荣誉,发表论文论著50余篇(部)。
  • 陈建芳

    陈建芳   

         1990年、1993年分获浙江大学地球化学学士、环境化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博士学位。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海洋系统先进工作者。
           牵头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目前正在主持国家自然基金极地基础科学前沿专项、浙江省“尖兵计划”等项目。已在GRL、L&O、PO、JGR、科学通报等主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论文50余篇;主编或参编出版著作8部。
           国际海洋考察理事会/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ICES/PICES海洋碳负排放(ONCE)专家组成员;中美海洋与渔业合作联合专家组(JSEG)成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Biogeochemistry,associate editor,《海洋学报》中英文版主编助理、英文版海洋化学学科主编。
青年拔尖人才
  • 许学伟

    许学伟   

           2005年于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现任SCI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s of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编委、副编辑(2013年—至今);国际学术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Section Marine Systematics and Taxonomy)编委、副编辑(2014年—至今)。
           专业领域为海洋分子生态学与海洋微生物学。2009-2012年参加了大洋21和22环球科考航次,围绕大洋矿区开展了分子生态学研究与微生物资源调查。合作公布微生物新属10个和新种60多个;系统地梳理了Hyphomicrobiaceae 科和Kordiimonadaceae科微生物分类现状。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参与编写微生物分类学与系统学工具书——《The Prokaryotes》(第四版)和《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第三版);授权发明专利8项。
  • 白 雁

    白 雁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7年毕业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目前担任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海洋生态遥感、海洋碳计量遥感评估以及卫星海洋学研究。
           系统开展了海洋碳循环遥感学科交叉研究,构建了覆盖近海多界面层的海洋碳通量和储量遥感方法体系及应用系统;致力于遥感数据分发及共享服务工作,牵头研发了面向互联网用户的海洋遥感在线分析系统(www.SatCO2.com),在业务部门和多学科科技人员中推广应用; 2016-2020年召集举办了连续四届海洋碳循环遥感多学科国际/国内研讨会和培训班(SatCO2),扩展和深化了海洋遥感科学与多学科的交叉合作。
           获海洋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排名1)、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均排名2)。2014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员,2016年获得浙江省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2018年获得浙江省杰青项目资助,并入选浙江省首批“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

百千万人才工程

百千万人才工程
  • 黄大吉

    黄大吉   

    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兼职教授,河海大学兼职教授。先后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浙江省151 人才工程和国家海洋局双百人才工程

    主持973 课题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重点项目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人才培养项目项和国家专项项目项。主要从事近海动力过程、海洋数值模拟、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在锋面稳定性和锋面环流结构、渤海风与潮的相互作用与季节性层化、黄海冷水团和黄海暖流、东海环流和跨陆架交换过程、物理过程对生态过程的作用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发表学术论文90 余篇。

  • 吴自银

    吴自银   

     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海底地貌学方向学术带头人

    从事高分辨率海底地貌学研究达24年,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和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等30余项国家级课题,在大陆架划界、海底探测和海底地貌学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形成了包括论文和专利、规范和著作、软件和硬件在内的系统成套成果。开发了我国首套多波束海底地形电子成图系统,合作研制了我国首套全海深多波束测深系统,制定了海底地形地貌调查的国家规范与系列行业标准。突破了海底地形地貌探测、数据处理、特征识别、可视计算等多项关键技术,形成了高分辨率海底地貌学方向的知识产权群。在Geomorphology、 Marine Geology、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等国内外学科主流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主编《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地貌》著作2部,合作出版专著10部;授权国际专利4项、中国专利近3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