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灾害科普区
海洋仪器科普区
科普报告互动区
5月19日,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24年全国科技周公众开放日科普活动成功举行。本次科普活动以“海洋监测预警 与你我同行”为主题,数百名社会公众走进海洋二所到现场体验观摩、游园打卡,近距离感受海洋科学的魅力。
活动设置了“小球大世界”、“Argo是怎样工作的”、“海洋灾害科普区”、“海洋卫星科普区”、“海洋仪器展示区”、“科普报告”等十二个打卡点位,涵盖了科普小实验、互动闯关答题、海洋知识讲解等,向社会公众全方位、多维度展示海洋科学的魅力。
在小球大世界,讲解员利用球幕影像生动地讲述了地球、大气、海洋等知识,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海洋中洋流的成因,书本上的地理知识,在这里都变得立体、栩栩如生。海洋科技展厅里,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标本和海洋科学知识让小朋友们目不暇接。在海洋灾害科普区和海洋卫星科普区,科学家们在普及海洋知识同时,还设置互动问答环节,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海洋的种子。在“海洋仪器”及“Argo的工作原理”展区,小朋友们还动手做了“瓶子实验”以及盐度密度小实验,在玩中学习科学原理。此外,活动还设置了“海洋知识竞答”、“手工之一起做贝壳风铃”、“绘画之五彩斑斓的海洋”等趣味性科普点位,增加社会公众体验感。
本次活动最热门点位当属科普报告厅,为了能够和科学家面对面交流,很多小朋友检完票直奔科普报告厅。国重室应俊副研究员以《今年夏天会不会更热——短期振荡鱼全球变暖的协同影响》为题,从2022年夏天杭州的高温说起,讲述了影响气候变化的几大因素以及我们如何应对全球变暖,传递了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国家海洋预报中心贺靓做了题为《海洋防灾减灾——探索海洋的保障》科普报告,为大家讲解了海洋灾害科普知识、普及了海洋防灾减灾技能、介绍了我国海洋预警报的发展现状,提高了公众海洋防灾减灾、维护海洋权益的意识,传播了“认识海洋、热爱海洋、保护海洋、经略海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国家海洋卫星应用中心邹亚荣正高级工程师以《天眼探海——我国海洋卫星与海岸带应用》为题,介绍了我国三大系列海洋卫星的特点用途,以及在滨海湿地遥感监测、海洋灾害等方面的应用;国重室季悱博士以《飞翔的旅行者——太平洋褶柔鱼一生的洄游之旅》为题,讲述了夜宵主角“火爆大鱿鱼”——太平洋褶柔鱼的前世今生。四场报告既有科学知识,又有互动问答,报告现场气氛活跃,许多小朋友们认真记笔记并踊跃回答问题。
作为海洋监测预警技术科普工作的探索实践,本次活动首次由我所卫星海洋环境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和自然资源部空间海洋遥感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等机构共同承办,参与单位更广泛,活动内容更多元,给予公众更加丰富有趣的科普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