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我所与浙江省科技馆共同举办了“科学有观”专场科普活动,50组亲子家庭走进我所,在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之际感受极地的魅力和中国科学家们破冰前行的勇气。方银霞所长及海底科学实验室、生态实验室科研人员参加活动。
我所展厅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海洋生物标本,彷佛在诉说着大海的故事。张海峰副研究员指着一件特别的展品,“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鱼吗?”孩子们好奇地围上前去,只见一条像是身披甲胄一样的鱼类标本静静地躺在展柜之中,“它被称为当今全球十大活化石物种之首。因为这种鱼的尾鳍中间有一道突起,很像古代兵器中的矛,所以被叫做‘矛尾鱼’。它们是迄今还活着的最古老的鱼类之一,堪称“恐龙时代的活化石。”来到报告厅,浙江省科技馆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生动的科学实验秀《生活实验室》,用身边的小事物发现科学的大道理。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辅导员手中的实验道具,每一次实验的成功或“失败”都伴随着热烈的掌声和欢笑声。
作为本次科普活动的主要内容,方银霞所长给孩子们带来了精彩的分享。南极,作为世界的尽头,在很多人眼中那里是最遥远的大陆,同时也是最寒冷、风力最强的地方。“那我们为什么要去极地?”活动一开始,方银霞就向孩子们抛出了这个问题。接着她娓娓道来,南北极不仅是地球系统及其变化的关键所在,更是应对气候变化、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研究区域,“如果我们的海平面上升5米,整个上海会变成一片汪洋”。同时,极地科考也是为了开辟远洋新航道、维护国家权益,“北极航道的开通将使东北亚到欧洲的船运距离缩短超过30%,这意味着更快捷、更经济的航线。”当然,这也是探测和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极地环境的需求。
方银霞所长跟大家回顾了我国极地科考的历史。1984年11月20日,我国首次赴南大洋、南极洲考察队启航出征,成功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当年的科考船就叫向阳红10号。”这次首航,海洋二所也有28位科学家从杭州出发奔赴南极,他们历经艰险,圆满完成了南大洋科学考察任务,并在遥远的南极竖起了“中国杭州”的标志牌,还把长城站边的一个淡水湖命名为“西湖”。
近年来,中国极地科考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2021年,海洋二所组织了JASMInE航次,利用“雪龙2”号的现代化设备开展了海底地震作业、设备回收、热液探测等一系列科考活动。每一次下潜都是一次冒险,每一次数据的获取都是对未知的一次探索,这些成果不仅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宝贵的数据,也为全球极地科学研究贡献了中国力量。
当被问及接下来极地探索的目标时,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涛研究员告诉大家,《Science》杂志在其创刊125周年之际,公布了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这些问题被视为全球科学界最根本性的问题。其中前十的问题就有“地球内部到底是如何运作的?”。海洋二所的科学家正在为打开地球内部运作之谜不断努力。
本月底,我所的17位科考队员将再次出发,这也是北极科考首次停靠国外港口进行大规模人员轮换,“这说明我们已经获得了国际的认可,曾经他们认为不能实现的,我们实现了。”张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