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同位素示踪弧前蛇纹岩脱出流体特征

作者:sio
访问次数:2678

我所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KLSG)海底资源与成矿系统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Chemical Geology》上发表了题为Low-δ56Fe fluid released from serpentinite as recorded by iron isotopes of Myanmar jadeitites的研究成果。该成果第一作者为我所博士后陈安霞,共同作者包括我所韩喜球研究员、王叶剑研究员、中国科大黄方教授、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陈意研究员及芝加哥大学陈希博士。

Fe是地球上重要的氧化-还原敏感元素,Fe3+通常比Fe2+和Fe0富集较重的Fe同位素,然而与洋中脊玄武岩相比,岛弧火山岩具有较高的Fe3+/ΣFe,但其Fe同位素组成却相对偏轻。针对这个问题前人提出了熔体抽取导致地幔楔Fe同位素组成偏轻,同时地幔楔被富S6+流体氧化的解释。但是目前发现有些地幔岩包体Fe同位素极轻,不能简单的用地幔部分熔融来解释。俯冲带流体是Fe运移的重要载体,Cl含量可以大大提高流体中Fe的溶解度,因此,俯冲带流体可能会对地幔楔的Fe同位素组成产生很大的影响。据此Debret 2020提出了富集轻Fe同位素的Fe2+,在俯冲带流体中以FeCO3或FeSOx的形式被运移到地幔楔,流体在氧化地幔楔的同时,降低地幔楔的Fe同位素组成,进而导致岛弧火山岩Fe3+比例升高、Fe同位素组成偏轻的现象。俯冲带流体来源复杂,前人对洋壳脱出流体的Fe同位素特征做了一定的研究,但是蛇纹岩来源的富Cl流体的Fe同位素组成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制约。

缅甸硬玉岩(翡翠)是赋存在弧前地幔楔蛇纹岩中的岩石,硬玉岩主要有两种类型,浅色的硬玉岩是俯冲带流体直接结晶形成,而绿色硬玉岩是流体与超基性岩相互作用形成,因其内部Cr离子含量较高而呈现翠绿色,因此,硬玉岩可以记录弧前俯冲带流体特征。

结果显示,浅色硬玉岩(δ56Fe=-0.6 ~ -0.04‰)和绿色硬玉岩(-0.44 ~ -0.19‰)均具有偏轻的Fe同位素组成,结合微量元素特征,偏轻的Fe同位素端元流体来自蛇纹岩脱水。浅色硬玉岩的Fe同位素变化可以用蛇纹岩脱出轻Fe同位素流体与沉积物脱出的重Fe同位素流体的混合模型来拟合,而绿色硬玉岩形成于蛇纹岩脱出流体与铬铁矿的相互作用(图1)。

因此板片蛇纹岩脱出的流体不仅富Cl,还含有大量的的轻Fe同位素,他们可以以FeCl2的形式被大量运移到地幔楔,形成富集轻Fe同位素的地幔楔蛇纹岩,并在弧下深度大量脱水,导致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富集轻Fe同位素的岛弧火山岩。

该项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资助。

图1. 混合模型拟合硬玉岩中Fe含量及Fe同位素的变化

2. 硬玉岩形成过程模式图及蛇纹岩脱水对岛弧火山岩的影响。


论文引用:

Chen, A. X., Chen, X., Chen, Y., Han, X. Q., Wang, Y. J., & Huang, F. (2023). Low-δ56Fe fluid released from serpentinite as recorded by iron isotopes of Myanmar jadeitites. Chemical Geology, 639, 12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