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 院士专家齐聚杭州共论全球海洋治理

作者:孙湫词
访问次数:2898

       4月21日,在第54个世界地球日来临前夕,由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和我所共同主办,浙江省海洋科学院和浙江省海洋学会承办的“全球海洋治理:机遇与挑战”高端对话会在杭州举行。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刘振民,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宋君强、李家彪、蒋兴伟、朱利中、张小曳和徐祖信出席。


       海洋拥有广阔的立体空间、丰富的自然资源、开放的国际通道和重要的生态特性,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经济、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不断累加,人类对海洋的依赖程度将前所未有地增加。对话会上,李家彪与刘振民、贺克斌、蒋兴伟和张小曳四位专家展开深度对话,共同讨论全球海洋治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刘振民:全球海洋治理的基本原则是可持续利用


       1982年《联合海洋法公约》确立了当代的海洋秩序,扩大了沿海国管辖权。这是好事,但是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比如它大量增加了沿海国家间的争议,影响了各国之间的海洋合作,而大部分沿海的发展中国家缺少海洋科学研究的技术,没有能力达到有效利用海洋资源的目的,各个国家没有考虑到,海洋是一个整体。
       后来我们逐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海洋的可持续发展议题。2015年,它被写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去年,联合国海洋大会在里斯本通过《我们的海洋、我们的未来、我们的责任》宣言,主题还是海洋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所以,今天的全球海洋治理,基本原则是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这不应当只是海洋权益的问题。在这方面,现在的国际机制仍不完善,国际管理体系是碎片化的,国际科学研究是不平衡的。中国作为全球海洋治理后来者,可以避免一些发达国家过去的所谓先污染、后治理的老模式,把海洋的可持续利用纳入全球海洋治理的方略中。

贺克斌:话语权跟科技实力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联


       作为长期从事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科研工作者,我体会到在全球环境治理当中,话语权跟科技实力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联。
       比如在pm2.5的治理中,早期国内尾气排放标准几乎都是模仿欧洲,后来我们有了足够的科研积累,在国六标准的制定中形成了跟欧美体系不一样的标准,成果还得到了联合国的肯定。到现在我们开始制定国际标准时,欧洲的汽车联合会会提前来中国跟我们充分交流,因为他要把车卖到中国来,就要适应我们的标准体系,所以,科技的实力决定了你话语权的权重。
       海洋治理领域也是如此。我们在做沿海城市空气污染物模拟时就发现海洋的影响占比在逐渐增大,于是投入精力从中国近海开始逐渐做到全球,不仅做重污染研究,也做海运的碳排放,这个过程中国际海事组织发现中国发表了一系列相关成果,便开始邀请中国的年轻一代参与国际讨论,我们参与进去了,慢慢的就会有话语权。

蒋兴伟:我们具备为全球提供海洋公共产品的能力


       随着我们国家海洋的技术的不断的发展,我国海洋卫星虽然起步较晚,但快速进入了国际业务化行列。目前,我国在轨运行的业务化海洋卫星有9颗,而且数据产品的精度都达到了目前国际的先进水平并且得到国际认可。比如说海面高度测量,我们达到了长期稳定运行的优于5个厘米的海面高度测量产品,这些数据产品也进入到了国际的海洋大气多任务业务化系统。
       现在,我们具备了利用现有观测技术形成的数据产品提供给全球做公共海洋产品服务的能力。下一步我们将在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和联合国海洋十年计划的框架下积极推动海洋观测的数据公共产品和海洋预报的公共产品进入国际领域,为全球的海洋治理提供我们中国方案,也为我们提倡的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做出中国应有的贡献。

张小曳:海洋碳汇是气候变化和海洋关系的重要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自然本身。核心影响就是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现在每年增加380亿吨二氧化碳,能不能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实现碳中和?这需要海洋来帮忙。海洋吸收了全球23%的碳排放,但海洋吸收二氧化碳,就会有酸化,这对海洋溶解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是有影响的。所以在气候变化和海洋的关系当中,必须关注到海洋碳汇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中国有了科技力量,一定要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现在中国科学家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中已经成为了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队伍,我们要努力推动增强国际合作的非排他性、公开性、多样性和平衡性。我们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大家对气候变化都有共同的责任,但是发达国家有更重要的责任,和发展中国家的责任有区分。在这样的深度合作中体现中国的话语权,实际上也是维护国家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