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自银二级研究员

出生年月:1972年12月

学位学历:博士

职       务:实验室主任

研究方向:海底地形地貌探测与研究

电       话: 0571-81963130

工作简历

2020年-现在,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8年-现在,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二级研究员 岗位;
2018年-现在,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
2014年-现在,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
2005年-现在,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破格晋升研究员职称;
1995年-现在,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

二级研究员,理学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199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海洋系勘查地球物理专业并分配到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2005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职称,2016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重点培养对象,2018年入选浙江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9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现为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海底地貌学方向学术带头人。

科研成果及奖励


      已从事高分辨率海底地貌学研究达24年,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和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等30余项国家级课题,在大陆架划界、海底探测和海底地貌学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形成了包括论文和专利、规范和著作、软件和硬件在内的系统成套成果。开发了我国首套多波束海底地形电子成图系统,合作研制了我国首套全海深多波束测深系统,制定了海底地形地貌调查的国家规范与系列行业标准。突破了海底地形地貌探测、数据处理、特征识别、可视计算等多项关键技术,形成了高分辨率海底地貌学方向的知识产权群。在Geomorphology、 Marine Geology、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等国内外学科主流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主编《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地貌》著作2部,合作出版专著10部;授权国际专利4项、中国专利近30项;2015年,所完成的大陆架划界成果获得国家二等奖(排名第四),还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十余项(其中排名前三共十项)。已培养博士与硕士研究生20余人,作为合作导师培养博士后4人。

 

近期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830540,台湾浅滩沙波体系的形成演化、成因机制及地貌效应,2019/01-2024/12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476049,珠江口伶仃洋地貌与动力百年演变及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2015/01-2018/12
      3) 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2013FY112900,中国海海洋地质系列图编研,2013/05-2018/05
     4)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4BAB14B00,全海深多波束测深系统工程化研究(后处理软件),2015/01-2017/12
     5) 国家海洋公益专项(重点项目),201105001,珠江口、台湾浅滩地形变化监测管理保障系统,2011/01-2017/5

主要科技奖励:

1)  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科学技术进步奖, 国家级二等奖:中国海大陆架划界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排名第四
2)  2018年,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浅海复杂地形大面积高效探测关键技术与应用,排名第一
3)  2018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海陆过渡带地形地貌探测关键技术与应用,排名第一
4)  2018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复杂海域高精度全覆盖地形测量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排名第二
5)  2016年, 浙江省科技厅,浙江省知识产权局, 首届浙江省专利奖 金奖:一种基于多来源水深数据融合的海底地形地貌构建方法, 排名第一
6)  2014年,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 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 特等奖:中国大陆架划界关键科学技术及应用, 排名第四
7)  2014年,中国海洋学会, 海洋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我国近海海底地形地貌调查研究 , 排名第二
8)  2012年,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 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多波束海底地形勘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排名第二
9)   2011年,中国测绘学会, 测绘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精密多波束质量控制体系与数据处理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排名第一
10) 2010年,青岛市人民政府, 青岛市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多波束测深精细处理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排名第一

代表性发表论文

代表性论著:

1)   吴自银, 阳凡林, 李守军, 等. 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地貌——探测处理理论与技术, 科学出版社, 50万字, 2017
2)   吴自银, 阳凡林, 罗孝文 等. 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地貌——可视计算与科学应用, 科学出版社, 55.7万字, 2017
3)   Zhang K., Li Q., Zhu H., Yang F., and Wu Z.*, Acoustic deep-sea seafloor characterization accounting for heterogeneity effect, IEEE TGRS,2019(Q1)
4)    Liu, Y., Wu, Z.*, Zhao, D.,et al. Construction of High-Resolution bathymetric dataset for the Mariana Trench.,IEEE Access,2019(Q1)
5)    Wang D., Luo X., Wang J., Gao J., Zhang T., Wu, Z., & Wu, Z., Global ionospheric model accuracy analysis using shipborne kinematic GPS data in the Arctic circle. Remote Sensing, 2019,11(17), 2062.(Q1)
6)    Yin S., Lin L., Pope E. L., Li J., Ding W., Wu Z.*, & Zhao D., Continental slope-confined canyons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ominated by erosion, 2004–2018. Geomorphology, 2019, 344, 60-74.(Q1)
7)    Luo X., Qin X., Wu Z.*, et al.,Sediment classification of small-size seabed acoustic images using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IEEE Access,2019.(Q1)
8)    Wang H., Tao C., Chen S., Wu Z., Du Y., Zhou J.,& Liu Y., High-precision seismic data reconstruction with multi-domain sparsity constraints based on curvelet and high-resolution Radon transforms.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2018
9)    Yin S., Li J.*, Ding W., Sawyer D. E., Wu Z., & Tang Y. (2018). Sedimentary fill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oceanic basin, with links to tectonic activity during and after seafloor spreading.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1-21.(Q1)
10)  Wu Z.*, Milliman J. D.*, Zhao D., et al. Geomorphologic changes in the lower Pearl River Delta, 1850–2015, largely due to human activity, Geomorphology, 2018. (Q1)

代表性专利:
1)    Wu Z., Li S., Shang J., et al, Submarine topography construction method based on multi-source water depth data integration, 2016/6/7, United States, US.9361728B2.
2)    Wu Z., Li S., Shang J., et al, Submarine topography six-dimensional grid mapping method, 2016/4/19, United States, US.9316763B2.
3)    Wu Z.,Li J.,Li S.,et al, Automatic recognition method of continental slope foot point based on terrain grid, 2016/11/29, United States, US.9507052B2.
4)    Wu Z.,Shang J.,Li S.,et al., Multi-beam bathymetric chart construction method based on submarine digital depth model feature extraction, US. 9651698B2.
5)    吴自银,李家彪,李守军,等, 一种基于地形网格的大陆坡脚点自动识别方法, 2012/11/28, 中国知识产权局授权, ZL.201210504124.4.